创业丨早期创业者常见的思维误区(上)

  2017-06-26 本文章996阅读

作者丨汪华

来源丨创投界、创新工场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希望有心的读者能静心看完它。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有创业方向、创业策略、产品打造,还有对目前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创业思维的反思等。


汪华先生作为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给我的一贯印象,便是特立独行并有着非常好的科学人文修养,当然他在投资上也有着不错的成绩,他所投的案例包括豌豆荚、知乎、友盟等优秀企业。


有人曾评价:“汪华就像家用的搅拌机一样,消化信息,善于发现复杂事物背后的本质。”或许当你读完本文便会有同样的赞叹了。



一、不存在蓝海市场



我们创业的本质到底是在寻找什么?


找到一个巨大的市场,能够成就巨大公司。在如果的互联网年代,你就算建立了垄断,随时也可以被抹平。Peter Thiel说我们要建立垄断,我们要当小池塘的垄断者,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小池塘的垄断者并不能让你成为一家巨大的公司。


越小的池塘,你能建立的堤坝越小,越小的池塘,你的垄断地位越不牢靠。越大的池塘,你建立的垄断地位才有可能允许你建更高的堤坝,你才有可能建立更大、更牢靠的未来或者公司的愿景。


所以成为小领域的垄断者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说以小领域的垄断者作为根基,不断的去扩张你的垄断,成为更大的垄断者。


在互联网年代就算你从一个小的垂直市场进入,背后其实是可以有一个更大的市场或者需求,在我看来在互联网年代没有所谓大蓝海的概念,只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你打下的只是一个蓝色小池塘,它也就这么大了,你会发现它四周都是悬崖绝壁,你被困在这里面。


要么你就发现这可能真的是一片蓝海,但是如果你这个事真的非常好,又挣钱,市场又大,发展速度又快,不会超过三个月,撑死半年就有一堆人冲进来,跟你融一样多的钱,迅速就把蓝海升级到红海。


所以市场上从来不存在真正的蓝海,要么是蓝色小池塘,要么就是短暂的蓝海。而我们就是要找到那短暂的蓝海,真的是海,不是池塘,趁它还是蓝海的时候,把我们养的足够壮、足够肥,然后再影响接下来的红海。


Peter Thiel他的判断是对的——要建立垄断地位,尽量避免竞争。但现实的情况就是真正大的垄断是要靠血淋淋的竞争产生,所以你不可能避免竞争。




*彼得·泰尔,著名风险投资家,投资的对象包括Facebook、LinkedIn、Yelp和Friendster等知名企业。



二、追逐短期的变化



什么叫足够大的市场?这是大家创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支撑一家十亿美金的公司需要多少的用户数,销量,销量额、利润,支撑一个五十亿美金的公司又需要多少?各行各业都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查。但如果你一开始从一个很小的出发点开始切,一开始不做那么大,但最后也终会到达一个大的市场。


像新东方最早是很小的,它是做托福GRE,托福GRE到现在为止也是那么小的市场,但是别忘了托福GRE背后连接了英语教育的市场。而托福GRE的优势可以延伸到英语教育,而英语教育的优势最后可以延伸到整个K12应试教育,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再比如Airbnb一开始说什么背包客,住别人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但你别忘了全球的Homehotel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大家想自己的业务和自己未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将来真正对应的那个大市场和需求又是什么。


其实世界上大的市场也有很多,比如说石油市场,但有些大的市场不代表是我们能做的,我们要攻进去一个大市场,一个巨大的前提是这个市场有没有变化,它短期出现的新技术、新平台,我能不能有优势。


雷军是很厉害,但是你认为他如果是在2007年做小米还能做成吗?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因为2007年从销售渠道来讲并没有电商,传统的手机厂商最大的优势就是线下销售渠道,巨额的铺货能力,雷军没有资格跟他们打的。安卓、iOS智能手机潮也没有发生。类似于像诺基亚公司的塞班,诺基亚的这些品牌,所有的东西也是不可能一下子被颠覆的。


但随后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电子商务,互联网品牌的建立,这些新的变化才允许雷军从那个时间点来做小米。而且这个时间既不能早,也不能晚。


比如电子商务这件事,谁都知道这件事是一个巨大的变化,99年亚马逊就建立了,2000年中国就有一拨人去做电子商务,那时候有易国,有8848这些东西。


你不能说这拨人各方面的能力真的就比06年、07年之后的去做电商的那拨人就差,但是很简单,就是太早了。世界上最终会发生变化的,人也终究会死亡,但是这事对你没意义。所以我们能追逐的变化,真的是在最近一到两年内就会发生的变化。


当然也有可能性是我追逐一个比较长期的市场,起码我选择的这个方向在头一到两年这些变化也足够造成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子市场或者立足点,先让我立足,然后再让这个变化去推平更多变化的时候,让我能有机会可以扩大。



三、一定要找到杠杆



当你找到这样一个市场的时候,你需要自己想一想这个市场本身能不能给我提供杠杆。当然这个杠杆有很多,打法的杠杆,资源的杠杆,资本的杠杆,因为我们就那么点钱,那么点人。


我们那么快的发展,一定要抓住一个大的市场,让我们去称王称霸的,而这里必须要存有一个巨大的借力。


就像小米这件事,如果雷军要自己建厂去造手机,他根本不可能发展的那么快。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富士康,英华达已经把造手机的技术,生产劳动力等都已经准备好了,所以雷军就可以借助他们。


再比如优步本身他的打法就是利用了杠杆,撬动了现有私家车的存量资源。我们回过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这个时代鲜明的杠杆。前一拨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58同城、汽车之家等等,他们早年都是做搜索引擎,本质上是靠搜索引擎杠杆起家的,包括去哪儿,早期他们的原理、运营和针对市场选择变化机会都不一样,但最初起量的原因就是承接搜索引擎对应的垂直领域的流量。


还有美国前段时间一大拨的公司迅速起来,甚至包括一些社交电商的公司,其实他们本质上都是借助了同一拨杠杆,利用Facebook,利用通讯录的传播和扩散的杠杆起来的。


去年我们看到有一波O2O的公司,他们的这些打法也都是所谓的共享经济,但本质上也是用互联网去召集大量的社会闲散劳动力,提供相对来说非常弹性的供给,也都有杠杆效用在里面。


当然你可以利用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杠杆打法,你也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杠杆,但是如果你在进入一个市场,或者你在思考平时打法的时候,发现你找不到任何杠杆资源或借力的时候,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顺着这个时代的趋势走下去了,或是你要调整自己的起飞姿态。


之所以创业公司能以小博大,本质上都是投机取巧,我们在正确的时间点去寻找已经被汽油浸染的那张纸,然后我们再去做打火机,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源、上下游的资源将它点燃。



四、切入点只是手段



创业从战略上来讲是可以追求不确定性的机会,但是从战术上来讲要追求高度的确定性,否则你就会死。


下面我将按照投资阶段跟你分享下初创企业找切入点的问题。


其实在天使,A轮,包括小A轮的时候,你的本质就是寻找你的滩头阵地,不是做增长,不是做数据。而是你想明白你做的第一个大市场是什么,想明白这个大市场有什么子市场,有什么垂直市场可以切分,我能用什么样的打法来切入,这个打法比现有的竞争对手和已有的方略来说是不是好五倍。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创业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本质上就是抢滩登陆,找到自己起始的大市场,找到自己第一个立足点和切入点。


先说为什么我们要抢滩登陆找第一个切入点,你自己需要想明白目的。我们找到第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我们做从0到1,目的真的不是只为了做一个1,否则我们也不用付那么大代价来创业了。所以本质上我们做从0到1是为了从1到N做准备。


我们做抢滩登陆本质上是为了寻找到真正的需求,我们要解决这个需求,去印证我们找到的那个打法,累积团队的执行力,找到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方法论,确保我们将来进行大规模的复制和增长。


所以找到切入点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大家在日常做事的时候,很容易忘了真正的目的,把手段当做目的。


要想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你需要参考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找切入点本质上是找我们能赢的,不只是为了找需求,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或者领域里找到一块暂时的蓝海,确保我们能赢,所以别去找一个我们打不赢的抢滩阵地。



五、从你自身去突破



《从0到1》这本书在去年非常火,看完之后,大家都说避免竞争。


但我老实说在中国市场上蓝海是暂时的,红海是永恒的。垄断是通过竞争最后获取的,你如果觉得你自己在一个蓝海市场,要么这个蓝海蓝不了多久,与其等着,像早年的易到比滴滴快的杀进来,还不如在这之前主动杀出去,主动奔赴红海。要么你这不是海,而是蓝色的小池塘。


所以本质上来说,我们在做抢滩阵地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找那个点,然后在这个点上磨合,为将来真正的打仗和竞争做准备。


在我看来抢滩阵地就靠这一个要素:


其实,很多创业者无外乎,自己定位一个市场的需求或者一个问题,然后找到一个与以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同的新打法,有优势的新打法,再选择一个子市场或者子云层,或者子客户群,然后开始做起。


这貌似是这个事的本质。但这里面还有更加本质的,就是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你这个团队?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充其量只能成为抓住一个新变化的第一批人,而不是唯一一个人。


你能成为第一批发现这个事情的人,如果本身你对这个领域,或者某个打法并不是特别熟悉,凭什么你要比别人早发现一个变化或者一个需求?甚至如果你或者你这个团队并不是很擅长某个打法,所以你凭什么能赢?


所以最终你还是要从你的团队特点来出发。


有人经常说伟大的想法在一开始阶段显得是比较荒谬或者不可思议,但这点我认为是不对的。伟大的想法之所以一开始显得比较荒谬或者不可思议,就只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有伟大的想法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是合理的。


举一个例子,2009年创新工场打算投身于移动互联网,那个时候我们就说诺基亚撑死五年就完蛋了,现在看大家觉得是常识,但在2009年的时候大家还觉得这个是吹牛,是反传统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常识的东西,对于其他人来说好像显得非常荒谬和惊天动地。


再比如Airbnb的第一波用户,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这个创始人对他的第一批潜在的用户群非常了解,因为他自身就是那个用户群里的成员。但像我这样的商务用户和相对来说收入比较高的用户,我在出行的时候反正公司报销,我是不会遇到并理解那个需求。


所以有一点是最根本的,你是不是真的很熟悉,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和你要选择的那个大市场,还有这当中所选择的打法。


因此,我切身建议各位创业者要选择自己了解的领域,千万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或者不了解的东西。


- - 未 完 待 续 - -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使用手机"扫一扫"x
一键咨询